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草論性別

     同性戀到底是先天的,還是就像社會性別一樣,是做出來的?性別腳色,是由於生物因子造成的不得不然,還是人為建構出來的?
    我認為,所有的性別議題應該都有其生物演化上的根源,例如男女不平等可能源自古早農業發展時就定型的社會結構,女人因為勞力的不足只得負擔生產之類的活動,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內的情況。女性在社會場域常遭受不必要的性挑逗,與男性的生物學設計大有關係,天擇要求男性該用最小的代價產生最多的後代,因而男人各個精蟲衝腦,然而女性因為養育一個子女就已負擔沉重,所以不會 招蜂引蝶。廁所男女的原因可以自羅馬時代末期的浴場文化得到啟示:基督教教士們認為羅馬浴場男女混浴導致性濫交,間接造成國家崩亡,男女分別上廁所也是同樣概念,避免不必要的性誘惑。
    然而,這樣的生物決定論是有危險的,時不時就會被扣上假演化之名行父權之實的大帽子。然而,我認為社會學觀點也不是他們(女性主義者)自以為的那樣理性。難道現在多元性別的觀點,不是在後現代哲學思潮(多元、去中心化)以及產業轉型(不再以勞力為工作重點)的蓬勃發展之下,才逐漸佔據主流的觀點嗎?先進前衛的多元性別運動家可能會批判以前的生理女性或是性傾向為同性的人們,受到社會結構的壓迫,但他們可有想到他們能如此興奮而驕傲地站上講台,也是因為社會結構有利於他們的緣故?
    我並不是反對多元性別這樣的概念,只是覺得這些只是因應社會變遷自然而然生發的新思潮,並不代表是絕對的真理,哪天人類產業或哲學發生重大變遷時,說不准我們會有全新的性別概念。西方人總是受基督教思想影響,追求形而上的真理,我要用蘇東坡的話說: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末消長也。當然,我是支持多元性別的概念的,而這也只是因為我的生長環境與社會文化薰陶我後,必然的結果。

2016年9月13日 星期二

登山

     退出服務性社團,沒有參加系學會,沒有進實驗室,沒有當甚麼總召,沒有加熱音吉他愛杏。我在登山社,是在逃避甚麼,還是積極地擁抱了甚麼?

  汗水匯聚在前額、鬢角,涓涓流過鼻翼,積累在你尖俏的下巴,隨著粗重的喘息、搖晃的步伐,點滴在來時的路上。你或許會懷疑自己為什麼要把自己扔到荒郊野外,而不在柔軟的床上享受溫暖舒適的周末,那是因為你總能在挺拔高山、潺潺溪水、啾啾鳥鳴中體會近似的永恆,得到某種變與不變間的啟示。
     多少文學作品主題不外追尋「存在」二字,人類痛苦的詰問,或許可以在深山中得到解答。有人說,擁抱山林是避世、是厭世,是在自然裡隨著登高一步一步脫去纏累,脫去人際的羈絆,單單餘下純粹的自我在廣大的荒野遊蕩,藉風的嘆息,雨的歌唱與自己對話,在鐵杉林間逡巡自己的定位。然而,狂風驟雨之際,To be or not to be,是要登頂還是下撤,隊上七八雙眼睛殷切地望著你,To be or not to be,無論如何,你總不能滿足每一個人的心,抉擇總是要做,存在的焦慮,森森跟隨你一輩子。
     再者,人怎麼可能孤獨地越過千山萬嶺?陡峭岩壁,缺那一臂之力,何能領略巔峰美景?湍湍急流,少那高強先鋒隻身泳渡溪水,怎能踏上對岸安全的道路?暖暖營火邊,若是少了伙伴相應唱和,談什麼溫暖?說甚麼閒情逸致?眾樂樂始終多一份感動,登山可以興可以觀,更可以、更必須群。
  當然,人到了最後,總是只剩下自己的。尤其在千仞絕壁,命懸雙手兩腳,細碎小石滾落聲,彷若索命的喪鐘嗡嗡迴盪你胸膛,你的每一根肌肉繃緊著,它們各個清楚,每一次收縮與拉伸都牽動著整體的生命;險峻山路上,天為蓋地為床,蟲聲唧唧,蛙聲一片,兩三點星空、七八個青天,雨聲淅瀝淅瀝的,雷聲轟隆轟隆,遠山朦朧朦朧,窸窣窸窣生物晃過,渺小的你盪在洪荒之中,你知道,人與禽獸之異者,幾希而已。
  
  辯解了一大堆,我想我的確是因為無法處理人際間複雜的應對,才加入登山社的吧!至於我的同伴們,我不知道他們加入登山社的心情是如何,我邀請他們也寫下他們為甚麼加入登山社。

2016年6月24日 星期五

量子力學與後現代思潮

莫名其妙的怪文章,是我
兩個月前突然想到的點子,放假才有時間把它寫下來。然而

P.S.剛剛谷哥了一下,發現1996年有一個物理學家叫蘇卡爾,已經想到了一模一樣的事,他寫的論文還引發了大西洋兩岸人文與科學兩大哲學體系的大型論戰,原來我自以為很酷的想法,早就有人專文寫出來了,真是難過。
P.S.S. @mil chen 說她寫碩士論文的時候,想破頭想出來的新點子,一上網查,早就有別人想出一樣的idea
P.S.S.S.這是一篇直覺式的短文,若有疏漏懇請海涵。


量子力學與後現代思潮

    所謂的後現代在我的理解就是異質性、多元化以及拒絕絕對單一的真理。例如音樂,鼓勵地方性、民族性,鼓勵抽離既有的古典樂形式,鼓勵開創傳統之外的合聲原理;例如繪畫與雕塑,時常以意義不明的幾何圖案組合,或是以前所未見的素材媒合,藝術品的創造與欣賞沒有單一的、絕對的標準;例如政治,鼓勵原住民重新定義自己的民族,鼓勵人民重新追尋鄉土,鼓勵全世界勇敢的多元化,不在意絕對的單一種族,尊重每一種語言、每一個小國、每一個弱勢的民族;例如性別,LGBTQXXXXXXX,鼓勵接受每一個人不同的性取向,性別光譜與性別薑餅人,性別沒有一定的形式,端看每一個個體不一樣的呈現形式;例如哲學的解構主義對恆定意義的分解。
    有人說,科學革命以來,自然科學理性的、邏輯性的語言霸凌了人文科學的多種價值關懷,科學所提示的絕對的真理構築了一種形上學的氛圍,使人們相信世界上總有絕對的真理等待我們追尋,而忽略了人文科學的多元本質,後現代思潮正是人文學者對這樣的氣氛做的反擊。然而我相信正是自然科學的劇烈變革,才導致後現代主義洶湧的思潮。
    量子力學宣稱一切我們原本相信的物理定律,都只是一種機率分布,例如電子散射,一顆電子通過干涉隙縫時,他理所當然地只會呈現粒子的特性,在接收幕上打出一個點;然而,當無數個粒子通過干涉隙縫的時候,電子們竟然出現了波的特性,在接收幕上每個電子的位置絲毫不差的呈現了干涉橫紋,正所謂波粒二項性;這樣的分布,提示了粒子的運動是依據一種冥冥中的機率分布,此所謂機率波。機率波跟我們平常熟悉的水波不同,所謂機率波為粒子分布的機率對粒子所在位置所繪製的函數圖形,剛好像是波。又測不準原理告訴我們當我們完全測量到一個粒子的動量時,我們永遠也不可能知道他精確的位置,當兩者要同時測量時,我們便永遠不可能同時清楚的知道一個粒子精確地動量及位置。又相對論以我的粗淺了解,所有的人都在一個慣性座標系,看到別的物體在運動的速度都只是相對速度,無法確知它的絕對速度,你或許不太理解,總之就是根據研究宇宙沒有一個絕對靜止的原點,因此我們沒有一個不動的參考點,因此所有對物理運動的觀察都是在慣性座標系中,因此我們永遠無法確知一個物體絕對的速度。但是,這樣的量子力學跟後現代思潮,有什麼關係呢?
    就拿多元性別議題來說吧,性別的分布,不就跟量子機率分布很像嗎,跟亂度那邊的粒子分配?每一個性別都存在一點分布,我們不能說這些性別不存在或是錯誤,只是它們存在的機率小了一點。綜觀前段所言之量子力學觀念,無不隱含了後現代思潮的沒有絕對單一的真理及多元化與異質性的精神。又量子力學是二十世紀初開始發展,剛剛好與後現代思潮開始發展的時間相合。思想與發展時代如此符合,讓我不禁懷疑,後現代主義思潮的發展與量子力學的新生,是否有緊密的關聯。



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

女性與明清文學-拍攝影片的心得

這學期沒有像上學期的那幾篇精彩的報告,頂多只有到8X分,沒有9X分得厲害。


女性與明清文學-拍攝影片的心得

  微電影的完成,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劇本構思、影片拍攝、與幕後剪輯。三者之中,劇本構思就好像一場精采的實驗背後簡潔的方程式,具體而微的呈現了一部電影的動機、過程與目的,將作者(們)心中所思所想纖毫無差的呈現。而影片拍攝與幕後剪輯,可以說只是劇本構思之後的投石漣漪,緩緩飄盪向已知的終點,沒有什麼驚異的變化,循著該當的物理定律,到達預定的彼岸。因此,欲分析一部微電影,該當先分析他的劇本。以下的心得報告,將首先分析我們的劇本創作過程,以及此劇本跟其他同樣精采的影片的比較。
為了能盡情發揮我們的創意,我們選擇了歷史上撲朔迷離的陳圓圓生平作為我們的電影主軸,利用其與吳三桂、李自成等男人難解的情感關係及其所處的混亂的時代大加編寫屬於我們自己的歷史,再加入神魔與輪迴轉世等奇幻元素,而成了一齣嘻笑有之,情感深度亦有之的史詩之作。我們的創作過程,或許可以說是直覺式的,甚至帶了一點戲謔,看來或許不能稱作史詩之作,充其量只是一場娛樂性高的鬧劇,同分析孝莊皇后與凱薩琳大帝的人生掙扎、步步驚心作者的創作歷程的女性主體論、護理系女同學所說的女性不應該依靠男性過活該闖出自己的一片天,還有王熙鳳周旋丈夫與尤二姐最後失敗的故事相比,似乎難登大雅之堂。然仔細觀察,我們的作品雖然沒有直接說理,但在隱隱約約之中,透過劇情的脈動,也同樣可以看出我們對女性該有的行動的價值觀。
孝莊與凱薩琳的影片,帶我們認識了女性同樣擁有齊家治國的能立;護理系影片傳達女性可以不需要男人而努力追求自己的夢想、王熙鳳與步步驚心還有本組都是要表達女人可以勇敢追愛,不用管他人眼光。總而言之,這幾部影片的核心概念都是──女性應該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想要做甚麼就可以做甚麼,無論在愛情或事業裡面。為甚麼我們的影片不約而同都傳達了相同的訊息呢?大概就如國哲學家傅柯所說,特意強調的事物,往往是最被禁制的事物。因為我們的心目中潛意識都認為女性是被壓迫、被抑制的弱勢族群,所以我們拍攝的影片才強調女性要自己打出一片天。然而,女性為弱勢族群,是事實嗎?
在我的生活環境裡,這不是事實。陽明醫學系裡各大活動,主導的都是女性。宿營總召,女性;男女交往誰先主動,女性(有幾對啦哈哈);共同筆記負責人,女性;登山社社員,大部分是女性;園遊會總召,一半是女性;單車遠遊,大部分參與者,女性;醫學之夜總導演,四女二男;還有許許多多不可勝數的例子。當代的女性,至少在陽明醫學系是勇敢的、積極的、高效率的、能力高超的、不需要倚靠男性的。男性與他們相比,真如懶散的公獅子,雄壯威武,卻無一用。她們已經達成了連續劇,或是我們課程中大家所暗示的,積極進取的女性形象。然而,為什麼已經達成的目標,還需要透過影片再一次強調呢?
因為社會的氛圍相信的還是那一套女性需要保護。例如在討論課上,當被問到選擇伴侶時,好幾個醫學系男性表示他們不會選擇醫學系女性當他們的配偶,因為那樣帶給這些男性的壓力太大了,有這麼厲害的伴侶。而事實上,這幾部影片裡面最強調女性自主的影片如護理系組和步步驚心組,正好就是由純女性組別拍攝出來的;而由男性主導的組別拍攝出來的影片,如孝莊凱薩琳組、王熙鳳組和我們陳圓圓組,我必須承認,女性自主的色彩在影片中就沒有那麼刻意被強調。所以我們可以歸結出一個小結論,就是男性的潛意識中還是認為女性不應該那麼突前,而女性感應到這樣的壓力,因而在影片中激勵自己要突破這樣的枷鎖。而反映在現實面上,如上段所述的男女的行動也證明我的觀察為真。
另外一個由影片透露出來的潛意識形態,則為我們的男女情愛觀點,這經由胡曉真老師的提點,我才驚訝的發現我們不約而同地都從劇情中傳達了相同的愛情價值觀。不論是我們陳圓圓組,或是王熙鳳或步步驚心組,只要談到愛情,我們都一致認為女性應當要專一的愛著同一個男人。由此我們可以發現,社會氛圍、傳統價值觀對我們的影響有多麼劇烈。在做這些為電影時,因為平常課業的繁忙、社團活動的密集,使我們在構思劇本時無法安安靜靜長久的思考,因此呈現出來的作品往往就代表著我們的直覺,而這樣的直覺,就是我們對女性愛情的潛在價值。尤其王熙鳳和陳圓圓兩組男性導演執導的影片,都傳達了女性要勇敢追求一位男性青睞的故事,且是單一男性的青睞。
這學期我選修的英文課主題剛好也是在探討多元性別。有一個美好的早晨,就是那種晶亮的陽光灑落在青青草地上的那種,我的英文老師突然對我說,Alex, you are definitely a sexist. WHAT a serious accusation!我當時以為我不是。然而這一篇報告分析下來,我發現我是,而顯然的,大部分男性都是。我的影片呈現出來的,不就是封建的思想──女性應該要專一的等著男性嗎?雖然我們的劇本讓女主角主動地追求男性了,跟古代相比還是邁進了一大步,但是還是呈現了那種高富帥男性非禮了一位小家碧玉,然後小家碧玉死心塌地跟著男主角的噁心肥皂劇劇情。我的潛意識就是這樣男性沙文主義,真是令人難過。

我想,這一次以拍攝微電影為形式的期末報告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不同的人心中的所思所想。胡老師說,做研究就是要由小見大,由這次的期末報告,我確實從各組的劇本中,觀察到了許許多多的性別現象,每個人心中的性別倫理方程式,清晰地透過影片劇情呈現我們面前。

2016年6月12日 星期日

台灣社會經濟史 期末心得

台灣社會經濟史 期末心得 

    期中以後,我們的課程圍繞在戰後台灣經濟轉型、華僑國族認同、土地改革以及轉型正義上,總歸來說,都是圍繞在國民政府時期的國民黨施政上,且隱隱約約透著民族概念的影子。
    國民黨在最近的選舉兵敗如山倒,不論是總統大選、立法委員選舉和地方選舉,無不慘慘敗給民進黨。人民,特別是年輕一代,普遍痛恨國民黨背後陰暗的歷史、龐大骯髒的黨產和親中的政策,馬英九更是被全國人民痛罵弄權、無能。
    蔣公銅像被拔除、唾棄,政治人物大聲疾呼我們需要自己的文化,文化,文化!我們要找回本土的草根文化,要重視我們跟日本的連結,珍惜每一個日治(日據)時期留下來的古蹟,我們要台獨,台獨,台獨!
  民族主義是一個奇妙的東西。他能夠鞏固一個國家的勢力,也能夠拆散一個健壯的國家,所以,他經常被拿來當作政治人物操縱人民的工具。應該說,民族主義一直都是政客的工具。拿破崙利用民族主義帶領法蘭西征服大半的歐洲,而希特勒,更不用說了,這都是民族主義促進國家團結進而蓬勃發展的例子;而台灣的藍綠,操縱省籍情結,竄改歷史教綱,正是民族主義動搖國家根本的血淋淋的例子。
    我們從民進黨的一言一行來觀察,他們確確實實只是在玩弄民族主義而已。就拿WHA出席的我國名稱來說吧,前幾年國民黨以中華台北名義出席是賣台,今年民進黨以中華台北名義出席就無傷大雅,哼,自打嘴巴;民進黨覺得日本是台灣今世最大的恩人?誰沒有閱讀過吳濁流的無花果?誰不知道日本對我們是多麼的壞?當人民對現況不滿,經常都會將過去美化,然後瞻仰,而忘記過去的痛苦,就好像中唐的詩人不斷的懷念玄宗,卻忘了就是玄宗把唐朝拉下頂峰。民進黨正是利用民族主義鼓動人民的情緒,進而鬥倒國民黨,選上總統。
  在古中國,民族主義的面貌是模糊的。在古人的眼中,蠻夷只是中國化程度較低的人類,然而,只要他們願意乖乖臣服,並且安分地在自己土地生活著,普遍來說,兩造是不會有甚麼大衝突的。但另一方面,明清的漢回衝突和西南奢節女頭頭的故事都告訴我們,人類不需要明明白白的民族主義,我們心中的生物本能就會讓我們區別彼此,而奮力爭取同類的福祉。

    我們必須要在這樣的輪迴不斷的衝突嗎?多少的文學作品告訴我們,百姓只想要安居樂業,什麼民族定位、忠孝節義,其實我們根本不需要這些東西,我們只需要照顧好自己的生活。1945年,聯合國以這樣的宗旨成立了,但到了當代,安全理事會也只是強國的白手套,透過之而能攫取自身的利益。國族認同,說難聽一點,都是狗屁,是國家利益才對。甚麼時候人類能突破先天生物本能的枷鎖,破除你我之間的隔閡,朝同一個方向努力?

2016年6月6日 星期一

老化的期末報告

先寫近況。
成績比上學期差了點,大概退了20-30名吧。是因為玩得更兇了嗎?應該也只有兇一點點。應該是對讀書的態度鬆懈了吧。上學期剛上大學,還兢兢業業地維持了一下成績。這學期對自己放鬆了。

聲明,這篇報告對父母的評論的是為了效果,才寫得那麼重,請相關人士不要太在意。
(連續寫了五個半小時,將近四千字,外加查資料,真是累啊!但是這禮拜還沒結束)

系上好多人文筆都好美,力齊、力維,和一些女生。我都開始懷疑我自己了。


超高齡社會的樣貌
-陳亮恭老師演講摘要與心得

(一)   演講摘要
甲、 老化現象普世皆有
觀察十六世紀以來的平均餘命,從35歲以近乎指數曲線的方式成長到85歲;又觀察自十九世紀以來的統計數據,可以發現越靠近現代,平均餘命統計數據的四分位距越來越小。
由以上兩個事實我們可以知道:近代以來,我們的平均死亡年齡以很快的速率成長著,而且這樣的現象在全世界的差異不大。

乙、 台灣老化程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首先觀察世界人瑞地圖,台灣與世界各高度發展國家平起平坐,每十萬人中有十三人,日本、法國、西班牙等只比我們多三倍弱的人瑞,美國每十萬人中也只有十七人;又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台灣人口老化速度,也就是老年人口從百分之七成長到百分之十四所需的時間,只需要二十四年,比許多國家都要短。
由以上兩點可以得知,台灣不論是在老人的數量上,還是人口老化的速度上,都可以說是在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多的。

丙、 解決台灣快速老化、超高老年人口比例的可能解決方法
          i.         獎勵生育-緩不濟急
我國老化問題已經無法透過生育政策扭轉,觀察平均一位母親生育子女數,德國老早就以高額育兒津貼,瑞典早就以妥善育兒制度將子女數維持在一定水準,反觀台灣還沒有任何妥善的生育計畫,平均生育子女數已經直直下落小於一,就算現在開始改變,也緩不濟急,且難以將數據提升到瑞典傲人的1.9
        ii.         鼓勵移民-難以取得成效
鄰國如日本、南韓同樣需要移民,台灣的經濟環境比不過這兩個國家;且台灣對移民的友善程度跟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也不高,我們的移民只佔總人偶的百分之零點零二,其他移民風氣興盛的國家移民人口比例動輒超過零點七,我們根本不是對手。
綜合以上兩點,台灣不適合朝向吸引移民做努力。

丁、 讓老人不老
          i.         老人為何稱老
老人為老是因為年齡大幅增加之下,人的健康狀態會急遽的滑落,因此雖然社會上高齡人口眾多,他們的健康狀況並不佳,因此社會便要付出極大資源來照顧這些老人。透過比較實際平均餘命及健康平均餘命,我們便能清楚的看出此現象。
        ii.         如何不老
透過失能預防,也就是醫療照護及健康生活這兩個方法,維持老人的身體、心智、感官功能的正常。失能預防有三大主軸,分別是中年至終老持續整合健康生活以失能預防為主的高齡醫療還有以善終為目的的生命晚期規劃
持續整合健康生活可以是運動、飲食、認知增強訓練、或社會參與等等;高齡醫療則有急性醫療、機構/社區長期照護、及社區照護三大主軸;生命晚期規劃部分,台灣推行的安寧晚期照護是亞洲第一,世界第六

戊、 老人不老>驚人的新興消費市場、新興勞力來源
根據數據,人的消費能力一生大致相同,不因年齡增長而減少;另外,嬰兒潮世代的長者普遍握有大部分財富,且大都有不錯的教育背景
而關於台灣的老年勞動狀況,實際情形是這樣子的:台灣人傾向於未達法定退休年齡便退休,享受生活(且早退程度較其他國家嚴重許多),因此我們的高齡勞動參與率普遍低於世界其他經濟發展較佳的國家
根據以上四點,陳亮恭老師認為這些閒置的老年經濟力量應該加以利用,他提出我們應該將生產著眼於老人的需求,大吃老人這塊新興大餅;另外,應鼓勵這些未老的老人繼續工作,因為這不僅僅解決了社會福利支出負擔沉重及勞力不足的問題,研究也顯示有工作的老人更快樂、更健康。所以,現在世界各國最常採用來鼓勵老人工作的方法,就是延後退休年齡。


(二)   演講心得
  陳亮恭老師本場演講對人口老化問題提出的的分析十分精闢,自現象陳述、現有解決方案分析,到提出自己認為的台灣社會新明路,無不絲絲入扣,邏輯井嚴。然而,就我個人意見而言,老師對台灣老化現象的介紹,及獎勵生育、鼓勵移民之所以不可行的論點,引證豐富,雖看來是實實在在、無懈可擊,實在無法透過這兩種方法在短期內改善台灣的老化問題;但亮恭老師所鼓吹的維持、提升老人的知能,以使老人有工作能力,維持消費能力,然後為社會注入一股新的經濟動能,進而解決社會福利負擔沉重、青壯勞力短缺的問題,的做法,是否適當、是否可行,我卻不能完全同意。
  事實上,延後法定退休年齡以「榨乾」老人生命最後幾年,來維持國家濟動能這樣個做法,早就已經被熱烈討論。從老師提出的數據來看,這甚至是世界已開發國家解決人口老化的萬靈丹,且看老師上課ppt提供的數據,澳洲、英國、美國、德國、法國等已開發國家,無不將法定退休年齡向後延後二到五年不等,來維持國家的經濟穩定,而韓國日本的人民,甚至自行工作到遠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年紀。2015年12月的一篇新聞指出,台灣的匯率守門人-央行總裁彭淮南,同樣提出台灣應延後法定退休年齡,以提升因勞動投入減弱而成長趨緩的GDP年增率;同年六月,時任行政院長毛治國推出的高齡政策白皮書同樣建議台灣延長法定退休年齡。甚至,台灣政府有在研議延後老年人年金請領年齡。這樣的做法,據衛福部長蔣丙煌的說法,除了可以解決人口老化帶來的勞力短缺問題,年長者繼續工作也能協助年輕人經驗傳承;另外,也有研究顯示,工作的老人失智的風險比較低。
    不過,延後退休年齡一直是一個充滿爭議的社會議題。反對者認為,高齡工作者會排擠年輕人工作的權利,以下節錄一位年輕人的評語「一群老頭占著茅坑不拉屎,都不退休,你叫底下的年輕人怎麼上場?」;且持續聘請高齡工作者,某馬來西亞公司表示,將會讓辭退生產力不佳的員工難上加難,這是因為這些企業普遍認為高齡勞工的工作表現不佳,若留聘會使的年輕員工可以偷懶;最後經常引人爭議的是,有人質疑高齡者的身體狀態是否適合繼續工作。
    現在,讓我們來一項一項分析延後退休年齡以解決超高齡社會的利與弊,融合我個人的想法,得出我個人對於陳亮恭老師提出的建議的個人見解。首先,我們可以把各項優缺點歸結為兩個大點,第一,高齡勞工是否會排擠年輕人的工作機會;第二,高齡勞工的身體狀況是否適合繼續工作。第一點的「排擠」若要成立,必須是在高齡工作者缺乏工作能力的情況下,才會成立,否則如果每個老人都向高年級實習生的勞勃狄尼諾一般學習意願高強,腦筋聰明伶俐,高齡工作者只會成為年輕人的良性競爭者,甚至,高齡工作者還可以扮演官員口中的「經驗傳承者」。所以第一點的質疑其實和第二點緊緊相連,到底,高齡勞工適合工作嗎?
    根據老師的演講,以現在的醫療技術、社會資源,只要我們能妥善的執行失能預防,我們便能讓老人維持健康的餘命,並成為優良的勞工,一勞永逸的解決老年年金造成的國家財政負擔及勞力短缺問題。然而,以我的個人經驗來說,我的父親為六十二歲,母親為五十六歲,離法定退休年齡分別還有三年及九年之遙,卻早在好幾年前他們的身體狀況開始下滑,也早在好幾年前他們就經常說他們是時候該退休了(題外話,要不是我還在念大學,他們或許就真的退休了)。要我殘酷的說,我的爸媽留在職場上,他們已經沒有足夠的體力為經濟社會生產更多的價值(報告效果,請別在意@@)。我的媽媽的脊椎、膝蓋關節、視力經常出問題;我的爸爸從三四十歲跟我打羽毛球到現在六十多歲,我可以明顯感受到他近幾年體力大幅下滑。難道他們沒有透過工作來維持自己的知能嗎?難道他們沒有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提升自己的人際交往嗎?有,他們都有,只是,人就是無法避免的老了,能力就是無可避免的下降了。現在科技讓人可以活的長長久久,但就如老師所說,他們的健康餘命並沒有實際餘命那麼長,更如周成功老師所言,科技讓我們活的長久,但也把老年才會出現的問題顯現了出來。老人學畫畫、學語言等修養心性的活動都是可以的,但是在工作場合的能力,我卻置疑。
    或許有人會說,看看我自己提出的數據,日韓老人超過法定退休年齡多年還在工作,為什麼我們做不到?事實上,根據公布台灣高齡政策白皮書的官員指出,日韓高齡勞參率高,其中一個原因是當地生活物價高,很多人在退休前沒有存夠錢,只好在退休後繼續兼職,台灣情況未必跟日韓一樣。或許有人會說俾斯麥在十九世紀末平均餘命45歲的時候就把法定退休年齡定為65歲,多麼大膽,多麼高瞻遠矚,到了現代果然成為現實,但我會說,就我觀察父母的經驗,人類確實在五十歲左右就開始老化,關節、脊椎、眼睛、體能,壯年後期的工作,常常只是為了照顧兒女的不得不然。
    為了解決我的質疑,亮恭老師在演講接近末段處提出透過失能預防讓老人不老的構想,我以現在的情況來看,這個理想似乎有點過於理想化,或許真的能有健康的老人,但這些老人真的能作的或許只是志工服務或觀念宣導之類的服務,要達到彭淮南、毛治國和世界各國希望的提升GDP,恐怕十分困難。而且,要是我們的科技真的能讓高齡者維持年輕時的知能,必定是在投入大量的醫療技術和社會資源之後,而這樣的政策豈不是只是將延後退休年齡省下來的福利支出和多出來的高齡勞工產值拿來發展知能提升系統?如此根本沒有為社會解決負擔。
  總而言之,我認為亮恭老師本場演講非常的精彩且清晰易懂,使我有機會深入的思考超高齡社會可能面對的經濟問題。然而,對於老師所提出的藉由失能預防,維持高齡者的工作能力,以解決的現有的社經問題這個問題,我抱持相當大的期待,卻也對於現有環境能否執行這個理想,懷有合理的懷疑。

(三)   參考資料
甲、 陳亮恭老師演講ppt
乙、 蘋果即時新聞-提升經濟 彭淮南:延後退休年齡
丙、 聯合新聞網-毛揆:研議延長退休年齡
丁、 中時電子報-人口老化 亞洲多國立法延後退休年齡
戊、 Yahoo奇摩-Y民調延後年金請領年齡63%反對
己、 MBA智庫百科-延遲退休
庚、 明報加東網-觀點與角度:延遲退休年齡

辛、 蘋果即時新聞-公務員65歲退休 反對聲大 難實行 全體升職難 新人入職更難

2016年5月6日 星期五

期中考月結束

滿腔的感情,提起筆卻什麼也寫不出來。

醫學系
今天上了醫院中的醫學人文,又被問到為甚麼要念醫學系。激起了我不少的回憶。
我當時是說醫學系處於人文與科學之間,是一門藝術,可以不用關在學術的象牙塔裏面苦心孤詣的鑽研一門學問,又可以時常與人接觸。
所以我高中的時候瘋狂的努力念書想要考上醫學系,瘋狂到直到現在心理都還有一些變態。
對輸贏過於執著。每件事都想要做到最好。在醫學系成績頂多到前三分之一,有時候會有點害怕,有點自卑。不過那是有時候。
上了陽明,跟許多人聊天以後,發現我比許多人的狀態好多了。
例如他會在JOHN CENA事件之後為了化學成績流淚、發火;他會為了退出服務隊而擔心其他人認為他總是半途而廢;她害怕成績下滑以後其他人瞧不起他;她害怕她沒有其他專長只有成績可以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他說還是改不了事情一多就容易焦慮的個性,也許是完美主義作祟,每件事都想做到最好,但有限的時間不允許;他修了七個通識,一共24學分,抱怨自己實在太累,而有人比他學分更多;他同時參加了好幾個社團;他接了總召又選了那門課參加了幾個社團;他說他拿捏不到健康生活與考試分數的平衡;
北醫的姊姊說你們參加那麼多社團不會甚麼都做不好嗎?我只參加一個社團。台大或其他人很多學校只參加一個或兩個社團,有些人甚至沒有參加社團。陽明醫學系是變態,它們才是常態。
導生組討論園遊會沒有人願意出聲;球賽總是沒有人加油,偌大的醫學系比不上四十人的物治、醫放加油團,醫學系是不是沒有向心力?這是系太大的問題還是人心的問題?
醫學系的學生是不是有強迫症?他們真的快樂嗎?為甚麼一定要把自己填滿呢?我想他們是快樂的,他們會同時叫苦連天同時把每件事都做得很好然後再發文向大家道歉對不起我甚麼都沒做好。
橡皮筋繃得太緊是會斷的。以後醫療環境那麼緊繃,把這些人送進去當醫生真的是好事嗎?
這些人懂不懂得享受人生?
我只有二十學分,偶爾騎單車爬山聽音樂會看電影別人會笑說你怎麼那麼閒,就是要有閒才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為甚麼為了自己忙碌會被質疑?人本來就是為了自己而活,況且我在這些事的同時經常也會幫助別人給別人啟發或是被別人啟發。
真的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的人,應該是不太會抱怨自己好累或在意自己的成果吧。

一直以來我幾乎都是冠軍,我受不了別人的仰望,我進了雄中憑著努力再次拔的班級頭籌,全校前20。進了陽明我終於感受到夢寐以求的Normal,有時候會覺得不安,但大多數時間我是滿意這個現狀的。上了大學父母不再叮嚀我的課業因為我已經達到我的目標,我終於感受到存在主義所說的存在的痛苦,人無依憑的活在這世上,逃避自由,害怕選擇的後果。但通常我是滿意現在的情況的。我快樂的踢球爬山學法文,我喜歡我能掌握自己的生活。想到去年跟黃昱潔說我是個很認真的人她竟然噗哧一笑,我一直想脫離書呆子的形象顯然到了陽明終於成功了。小學老師聽到我考上陽明醫學系說她其實很驚訝,她說我以前看起來沒那麼會讀書。

校長盃如火如荼,我們總共進了七球(其中一球佑承踢了個世界高的吊球,我一個箭步衝上前去,在球落下的瞬間我肚子望前一頂漂亮的停下這顆球,接下來在球掉到地面上的瞬間右腳順勢往前一撥,GOAL,連我自己都覺得這球難度高有專業水準自己都覺得自己帥,然而系上還是沒幾個人知道),其中兩球是我進的,另外三球是我助攻的,我做了許多漂亮的截球,我在這個球隊的地位應該是無庸置疑的。我找到當家後衛黃柏凱,最強突破邊鋒米田,超強射手陳佑承,而我跟宇唐是絕佳的中場,笠丞是很棒的守門員,這樣的陣型是我去年不能想像的,而團隊達成的成果我真的好開心。我好希望大家都能愛上踢足球,都能自動自發地來為醫學系爭光,可是大家總是那麼忙碌,好在我們漂亮的贏了幾場球激起了大家的興趣,我感覺到我們幾個男生對校長盃足球越來越有熱忱了。我好希望我們能打敗醫放進入四強,我好希望有女生看到我練球的成果,半年來,雖然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但是我已經不是新生盃的那個小遜咖了。我真的好希望有人來加油,雖然說這樣又是在渴望別人的肯定,但Ranieri英超冠軍萊斯特城的教練說足球本來就是一場SHOW。
看著家祥去年發的新生盃冠亞賽心得,那樣的悸動還停留在我心中,那樣的失落,那樣的感動,那樣的想要變強的激動。真的好希望下禮拜三能擊敗醫放系進四強。


原來日記是很好寫的,不要想太多,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就好了。

2016年4月28日 星期四

醫院中的醫學人文期中報告

醫院中的醫學人文期中報告

一、前言
  這個故事來自一位,自台大醫科畢業後,放棄令人艷羨的醫業而獨自走上有風有雨,路的盡頭在雲深不知處的旅程的醫師作家-王溢嘉。在王溢嘉的實習醫生手記裡描寫了五十四個生命遭遇難題的故事,本次報告我將選取其中一個故事,<隨時準備翻臉的信賴>,並討論其醫學人文內涵。

二、故事
  ()我接了一位罹患膽結石,即將要開刀的中年婦女,她三十歲的女兒陪同她到病房來,我覺得她們母女相當可親,所以在做完住院例行的常規檢查後,我多說了些家常話。和病人說些家常話可以減少她們的緊張和敵意,當了這麼久的實習醫師,對此我已是遊刃有餘。
    王醫師,你們真辛苦。」當我在為母親抽血時,女兒這麼說著「現在辛苦,將來一定有代價的。」病人女兒的眼中流露著嘉許。一大清早就能聽到來自一個美麗女人的鼓勵,總是令人心情愉快的。
    開刀後,病人每隔六小時仍需注射兩針抗生素,這也是我的職責。我與她們母女兩雖然素昧平生,但幸好母親得的並不是什麼十萬火急的病痛,所以每天巡房時總是有說有笑。
    第三天傍晚,我照例為她打針。病人見我進來就笑著伸出手來,問:「還要注射幾次?」
  「快了快了,你的情況很好。」然她的皮膚已失去彈性,浮在上面的靜脈浮腫而蜷曲,脆又滑動厲害。「我媽媽說住在這裡服務真周到,好像住在旅館一樣。」女兒說。
  我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刺入病人的血管,卻不斷失敗。好在我平常和他們婦女有說有笑,而且前十幾次都是一針見血,不然不被她們抱怨才怪。
  我又失敗了。此時耳邊竟冷冷地響起:「算了!不必再打了,我看你再去學幾年吧!我媽媽不是實習品。」
    病人對醫師的信賴,往往不是全心全意的,而是一種無奈的、暫時的、姑且試試的、隨時準備翻臉的信賴但這種脆弱又緊張的關係似乎無可避免,因為任何素昧平生的兩人要在匆促之間建立起利害關係,都有其潛在的危機。

三、醫學人文的內涵討論
  王溢嘉這本書的文風是陰暗的,而我懷疑他是否因為要衝高此書的出版量,而寫了許許多多讓人鼻頭發酸的故事,來引人注意,引人傷感。畢竟越是驚人悲涼的故事,人們越喜歡看。
  然而一位實習醫學生的親身經歷還是仔細借鑒一下為好。此篇故事顯然要表達的是,當我做實習醫生盡心盡力地位病人付出時,一個偶然非蓄意的失誤,就可能導致病人對我失去信任。王溢嘉對此感到悲涼。他甚至想到,每當接到一位從其他醫院轉來的病人時,病人常會把他們一度尊敬過的醫師形容為「庸醫」,然後開始讚美台大醫院。這樣子這位病人以後對台大醫院不滿意,轉診到別處時,王溢嘉覺得,他是不是也會把台大醫院的醫生們形容做庸醫呢?
  王溢嘉後來離開醫界,大概就是因為受不了醫院中發生的這些事吧!醫病關係不比與好友相處,其中多了許多緊張與敵意。想想一位七八歲的兒童第一次進入牙醫診所時,若是沒有天生的定力,在牙醫要求他張開嘴巴,使冰冷的金屬器進入口中時,很少有不大哭大鬧的吧!所以,人在看診時天生就有一種潛在的敵對意識,因為就醫時常要放棄自己的身體自主權,完完全全遭醫生擺布。因此,王溢嘉想要在醫院中體驗人世間的溫情,享受人際間應有的信賴,恐怕是注定要經常受傷的吧!
  我會不會也步上一樣的道路呢?離開醫界。在我高中時,爸媽就曾語重心長的對我說:「XX阿,你是個感情豐富的孩子,到了醫院千萬要學會放下啊!醫院怎麼能是個充滿歡樂的地方呢?在病痛中的人常是痛苦的,痛苦的人怎麼可能有好臉色呢?」我該以甚麼樣的態度面對往後的行醫之路呢?
  是要以愛嗎?Cliché!然而cliché經常就是人世間的真理。上大學以來,不間段的被灌輸「你要有同理心!」仔細想想,也只有同理心能作為醫生燃燒生命的原料了吧!若能同理病人的痛苦,對於這些嘲諷,這些失去,大概就能泰然處之了吧;若能對世界抱有愛,那麼遇到任何挫折,都能勇往直前了吧。然而王溢嘉言:「為學日深,為道日淺,涉世亦深,人情益薄」這個世界就真有這麼糟糕嗎?每個大人都說,你們的行醫環境正在變壞,你們會很累,你們的健保制度不健全,然後尤其是你們的醫病關係越來越差。難道長成一個大人,就非得就這樣被世界消磨?
  其實王溢嘉提出的問題,不僅僅發生在醫界,就好樣醫學人文討論的課題,在世界的其他領域,經常也能找到相應的例子。看看著名的文學作品,不是都鼓勵人類要在這殘酷的世界保持熱情嗎?看看網路上的牢騷部落客,不是時常在抱怨社會冷暖、人情悲涼嗎?我認為人的一生,不論是不是要做醫生,都要面對這個故事所言的隨時準備翻臉的信賴,都要面對人際的失落與悲哀。醫院只是一個悲歡離合故事的濃縮放大版而已。年輕如我,當然相信自己還有足夠的熱情面對這樣的處境,只希望十年、二十年、五十年後的自己,經歷王溢嘉經歷的事情時,還能堅守崗位,繼續在醫界為病人不求回報的奉獻。


228紀念公園與人權紀念館參訪心得

228紀念公園與人權紀念館參訪心得

   
  228與白色恐怖是國民黨執政時期的兩大污點,身為一位外省人後代,我想我們在外省人在這兩起事件中,無論是228還是白色恐怖,扮演的不僅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
    斑駁的水泥牆上掛著一行行的精神標語,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在關押政治犯的場域斗大而自信的宣揚自己,看來十分諷刺。而監獄大門口精緻的獬豸塑像,兇猛的威嚇著所有說謊不義的人,真不知牠會如何決定正義歸於何方。是在鐵牢外逡巡的士兵,還是牢房內的政治犯,或是權位更高的司令、將軍、總統?
    然而什麼是正義呢?人們會說想當然耳國民黨是徹底的錯了。它早就應該廣開民主之門,啟用本省菁英,促進族群融合。然而兵敗如山倒的國民黨要怎麼確認六百萬台灣人民沒有一個台共會造反呢?在那樣的時代氛圍裡,我想任何的執政者都會採取一樣的高壓政策,否則社會如何能維持穩定呢?看看歷史上改朝換代時,少有不開殺戒者,秦有焚書坑儒,明有錦衣、東廠,清有薙髮、文字獄,若要維持社會穩定,這些「暴政」或許都是不得不的必然。
    不看黨國之大,就看時代下的小人物吧,他們又有怎麼樣的正義做動機呢?先看士兵,哼,這些第一線的加害者,應該負起完全的責任吧!這些士兵對家忠心耿耿,元首說一是一,該殺誰絕對殺誰,當仁不讓,我們會說他們錯了嗎?為什麼美國大兵在太平洋、中東、越南殘忍的殺害敵人就是英雄,而納粹、國民黨的軍官的作為就要受到如此嚴厲的批判?成者為王,敗者為寇而已。士兵的忠心在對的時代受到表揚,錯的時代便是史家口中「平庸的邪惡」。
  而關在景美人權紀念館的稍微大一點的官,涉入江南案的情報局長汪希苓,更是一個在歷史潮流波動,最後成為歷史上被犧牲的棋子,悲涼的結束了一生。身為一個特務頭子,他參與國民黨刺殺逃亡美國的異議人士的行動,安排在美國的黑道暗殺此人,不妙東窗事發,美國高層大為震怒,國際輿論沸騰,國民黨政府不得已只好將汪關入警總景美看守所,雖然獄中待遇甚佳,汪依然鬱鬱寡歡,沒幾年之後就死了。或許汪是為了個人利益為國民黨政府做事,至少他也是為國盡忠,實在不應該落得如此下場
  而政治犯又比較正義了嗎?或許吧!然而政治犯分為兩類,其一為真正因政治因素被捕入獄,如是的正義,大概也很難評斷其正確性吧,他們的主義跟思想又是普世的真理了?另一類,許許多多只是無辜的被抓入監牢,那麼我們也不用討論他們的正義了。
  我並不覺得國民黨在那一個時代是個優良、為國為民的好政黨,我只是認為一個人在歷史中的正義與否實在是很難評斷,上述所列的國民黨、士兵、高官以及政治犯,都只是基於一己的私益(或許私益太過獨斷,然而他們說甚麼救國、民主、反共,難道都不是為了「自己」美好的未來嗎?)而運作著,造成了大時代的動力,然後自身也陷入了歷史的漩渦,談甚麼對錯呢?多數的行動都只是必然而已吧,悲哀的必然。

  在228紀念公園,天真爛漫的笑聲不絕於耳,清澈的陽光灑落在青草地上,偶爾閃亮晶瑩的水珠刺入雙眼,今天是個清新水潤的日子,然而暗沉沉的紀念碑俯視著我們,似乎在無言的抗議眾人的遺忘。
  我信步在紀念館中,可怖的版畫、照片、回憶錄,好像孟克的吶喊一般無聲的嘶吼,沉重的壓迫著我,緊緊的鉗握著我,看那基隆港以鐵絲串成的人龍跌落海中,看那傷心的妻子守著未歸的丈夫,看那驚憂的母親對過去守口如瓶,只怕孩子童言童語引來殺身之禍;看那絕頂聰明卻徬徨的兒子望父不得,建中未讀走入江湖;突然人權紀念館那陰森的押房,狹小的放封區,備而無用的律師間,我血氣一陣翻湧,兩行熱淚就這麼流淌過我的雙頰,為什麼這些統治者,這些歷史,不斷重複著用一樣的機心,一樣的惡意去毀滅世界上其他人呢?不論是哪一個陣營,不論是哪一個理由,我們總是無法和平的相處。
  然而在薄薄一層玻璃窗外,下午金黃的日光刷刷的穿過涼爽的風,冰淇淋攤販的叫賣聲,城市轟隆轟隆的運作著這是一個生機蓬勃的城市,228的陰影早已遠去,縱然教育、政府無所不用其極地提醒年輕人莫忘歷史,或許七零年代的末期青年還會在意這一類的事吧,但我可以以我的經驗大膽的斷言,民國八零年代後出生的年輕人,早已不知仇恨維何物,而著眼於其他或許老一輩會說是瑣碎,卻更有趣更真實的事物上了。
  說到真實,此時身旁晃過閒談的。兩人,說著二七部隊似乎當時在中部也是地痞流氓組成的。哈,228中唯一確實打贏過國民黨的部隊是流氓組成的。我雖未查證,但也不禁完爾一笑。甚麼是真實呢?歷史能帶給我們什麼呢?寫史就像寫小說一般,作者憑自己的立場選取需要的材料,而流傳後世,有如當代媒體一般,我們哪能確定真實性?現在爭的228正義,哈,其實兩方政營都有敗類,也有清流,是該當如何是好?難道只能如漁父般,滄浪之水濯吾纓,濯吾足?
    歷史的正義、真實、與未解的仇恨,隨著時間的推移,只會越來越模糊,使人看不清它原本的樣貌。我身為一位外省人八零年代青年,在兩大歷史事件中,該扮演甚麼樣的腳色?該相信甚麼樣的說法?該信仰甚麼認同呢?教育制度總是要求我要記住這些歷史悲劇,從而避免其再發生,然而歷史確實不斷在重複,多少的教誨下,戰爭、衝突依然層出不窮,人類,或許就只能這樣跌跌撞撞的前進吧。
  描述: D:\多\一下 正在開始\照片\第三次\IMAG1840.jpg
景美人權紀念館描述: D:\多\一下 正在開始\照片\第三次\IMAG1843.jpg
獬豸
描述: D:\多\一下 正在開始\照片\第三次\IMAG1761.jpg
228紀念館描述: D:\多\一下 正在開始\照片\第三次\IMAG1769.jpg

228紀念碑

2016年4月21日 星期四

台灣社會經濟史報告

台灣社會經濟史期中心得

    從去芬蘭交換的學長口中得知,芬蘭人稱自己為沒有歷史的國家。聽學長描述,芬蘭從中古以來先後被瑞典、帝俄殖民,二戰時期在英美、蘇聯、納粹德國的夾縫間施展外交手段,夾縫間求生存,冷戰時期不得不向共產路線靠攏卻又勉力保持國家主權,直到近年才終於穩定的形成一個自主的國家。這樣精采的經歷怎麼會是沒有歷史呢?芬蘭人所謂歷史應該是指自己芬蘭人建構的生活吧!
  一學期的台灣社會經濟史下來,我拓展了許多高中沒有學到的歷史視界,從日本人如何布下天羅地網將茶糖樟腦牢牢抓在手中,到國民政府初年知識分子如何自處,在在都使我對自己這塊土地更深入的了解。然而隨著了解的深入,從社會經濟的角度宏觀來看,我發現我們也可以說台灣是一個「沒有歷史」的島嶼。台灣不斷的接受外來政權,不斷地改變自身的樣貌、史觀、風土民情。我們無法像英國、德國、中國等有一個穩定的民族組成,而有一脈相傳的屬於自己的深厚精神底蘊。看看台灣的「社會經濟史」,那些商人們在權貴間周旋,政要間穿梭,覷準改朝換代的良機大發利市,這些人談何氣節?談何中心思想?我想,這樣的人物正是台灣人民性格的忠實呈現。
  當然,許多知識分子為這樣的現象痛心疾首,自日據以來,林獻堂、蔣渭水辦報、演講、成立台灣文化協會,汲汲於啟迪民智,建立台灣本土文化,到了現代,本土文學興起,台語教學興盛,各鄉鎮在地發展、社區營造之聲不絕於耳,文創聚落、地方關懷有盛一時,顯然台灣逐漸也走出自己的道路。
  然而我認為,台灣就如法國後現代哲學家傅柯所言:「人類漫漫發展中,同樣的問題不斷地再重現,只是以不同的樣貌呈示在眾人面前。」台灣不斷地受到外來政權、外來文化影響,心思從無安定,荷蘭日本是殖民政權,明鄭要反清復明,國民黨要反攻大陸,民進黨要台獨,這些追根究柢都是我們內心與外人之間的糾葛、反抗與掙扎。台灣應該也不能說沒有歷史,我們的歷史就是不斷的追尋自我認同吧。

  台灣社會經濟史的課程雖著重經貿發展,然而我想我們就能以此小而見大,而見何所謂歷史。望我們都能瞻仰過去,而在當下找到自己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