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4日 星期五

量子力學與後現代思潮

莫名其妙的怪文章,是我
兩個月前突然想到的點子,放假才有時間把它寫下來。然而

P.S.剛剛谷哥了一下,發現1996年有一個物理學家叫蘇卡爾,已經想到了一模一樣的事,他寫的論文還引發了大西洋兩岸人文與科學兩大哲學體系的大型論戰,原來我自以為很酷的想法,早就有人專文寫出來了,真是難過。
P.S.S. @mil chen 說她寫碩士論文的時候,想破頭想出來的新點子,一上網查,早就有別人想出一樣的idea
P.S.S.S.這是一篇直覺式的短文,若有疏漏懇請海涵。


量子力學與後現代思潮

    所謂的後現代在我的理解就是異質性、多元化以及拒絕絕對單一的真理。例如音樂,鼓勵地方性、民族性,鼓勵抽離既有的古典樂形式,鼓勵開創傳統之外的合聲原理;例如繪畫與雕塑,時常以意義不明的幾何圖案組合,或是以前所未見的素材媒合,藝術品的創造與欣賞沒有單一的、絕對的標準;例如政治,鼓勵原住民重新定義自己的民族,鼓勵人民重新追尋鄉土,鼓勵全世界勇敢的多元化,不在意絕對的單一種族,尊重每一種語言、每一個小國、每一個弱勢的民族;例如性別,LGBTQXXXXXXX,鼓勵接受每一個人不同的性取向,性別光譜與性別薑餅人,性別沒有一定的形式,端看每一個個體不一樣的呈現形式;例如哲學的解構主義對恆定意義的分解。
    有人說,科學革命以來,自然科學理性的、邏輯性的語言霸凌了人文科學的多種價值關懷,科學所提示的絕對的真理構築了一種形上學的氛圍,使人們相信世界上總有絕對的真理等待我們追尋,而忽略了人文科學的多元本質,後現代思潮正是人文學者對這樣的氣氛做的反擊。然而我相信正是自然科學的劇烈變革,才導致後現代主義洶湧的思潮。
    量子力學宣稱一切我們原本相信的物理定律,都只是一種機率分布,例如電子散射,一顆電子通過干涉隙縫時,他理所當然地只會呈現粒子的特性,在接收幕上打出一個點;然而,當無數個粒子通過干涉隙縫的時候,電子們竟然出現了波的特性,在接收幕上每個電子的位置絲毫不差的呈現了干涉橫紋,正所謂波粒二項性;這樣的分布,提示了粒子的運動是依據一種冥冥中的機率分布,此所謂機率波。機率波跟我們平常熟悉的水波不同,所謂機率波為粒子分布的機率對粒子所在位置所繪製的函數圖形,剛好像是波。又測不準原理告訴我們當我們完全測量到一個粒子的動量時,我們永遠也不可能知道他精確的位置,當兩者要同時測量時,我們便永遠不可能同時清楚的知道一個粒子精確地動量及位置。又相對論以我的粗淺了解,所有的人都在一個慣性座標系,看到別的物體在運動的速度都只是相對速度,無法確知它的絕對速度,你或許不太理解,總之就是根據研究宇宙沒有一個絕對靜止的原點,因此我們沒有一個不動的參考點,因此所有對物理運動的觀察都是在慣性座標系中,因此我們永遠無法確知一個物體絕對的速度。但是,這樣的量子力學跟後現代思潮,有什麼關係呢?
    就拿多元性別議題來說吧,性別的分布,不就跟量子機率分布很像嗎,跟亂度那邊的粒子分配?每一個性別都存在一點分布,我們不能說這些性別不存在或是錯誤,只是它們存在的機率小了一點。綜觀前段所言之量子力學觀念,無不隱含了後現代思潮的沒有絕對單一的真理及多元化與異質性的精神。又量子力學是二十世紀初開始發展,剛剛好與後現代思潮開始發展的時間相合。思想與發展時代如此符合,讓我不禁懷疑,後現代主義思潮的發展與量子力學的新生,是否有緊密的關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