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開心。
嫉妒與反思
一、序論
嫉妒,因他人勝過自己而生妒恨的心理狀態。這種情緒時常困擾著我,使我心情低落,提不起勁。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在聚會場合上,眾人舉箸投觴好不快樂,唯我低頭默默,只因席間某人獨領風騷獨得眾人的注意,而我啥都不能做只能陪笑;又或臉書上某好友貼出快樂出遊或是比賽得獎的照片,也是會讓我覺得怎麼自己一無是處待在家中甚麼也不做。
本篇文章即想要觀照自我心智的行動,以得出問題的根源,進而讓生活過得更加美好。
二、嫉妒的根源
(我的嫉妒假說一)
為什麼我會嫉妒呢?嫉妒這樣的情緒反應似乎跟修養哲學教導的一切背道而馳,即完完全全隨著別人起舞,個人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肯定上。若他人受到讚賞而我沒有,那不就相對來說貶損了我的存在嗎?雖然所有的心靈成長書籍都告訴我們自己證明自己的存在是最重要的,但是為甚麼有人能肯定自己的觀察是正確的呢?畢竟,大眾給的評語可是無數上帝創造的精緻腦迴路經過思考得出的結論啊!況且,人不都要靠著一面鏡子才看的到自己長什麼樣子嗎?總之,這樣的嫉妒來自自卑。
(我的嫉妒假說二)
我是一個好強的人,需要透過勝過別人來肯定自己的存在。我好奇這樣的情況還算是真正的嫉妒嗎?因為一旦我勝過了別人,我便能自在地跟他人交往了,而且我能擔保我心裡完全沒有看清我原先嫉妒的那個人,我只是單純的很開心我比他在某個領域更勝一籌,全無因為他被打敗而看不起他。所以說,只要我保持著跟他人的某種優勢關係,我便能得到安全感。雖然他可能有許多其他的特質勝過我,但我只要有某一點優勢能牢牢抓在手中,便能心安。
經過查詢,心理學上這就是嫉妒。例如一個乞丐並不會嫉妒黃帝的權勢與財富,他只會感到羨慕。但是一個女人卻會嫉妒她的男人的另一個女性友人,因為她們處在同一個競爭圈子裡。嫉妒,在這一篇報告中指出,只會發生在個人優越感被破壞的時候。因此我的觀察與心理學家百年的歸納並無二致。
嫉妒是應該被治癒的。以上兩個假設看似不同,其實相似度極高,都是受制於他人而無自主的思考造成的結果。我自己是如何面對嫉妒的情緒呢?一直以來我奮戰著,努力擺脫這樣的情緒,每當那醋酸味翻湧上來,我就告訴自己,想想自己的優點,雖然他有什麼,但是我有的他沒有,這樣當時的我就會覺得好過一點。然而,這樣安慰自己的想法不就又陷入無盡的比較之中了嗎?不安還在。
(先哲對於嫉妒的看法)
這篇自我剖析走到現在,目的在於徹底的消除嫉妒。基督教也告訴我們嫉妒是不好的,先來看看十誡:不可貪戀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再看看哥林多前書13:4,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嫉妒被視為一種道德的缺失,是一個需要殺死的情緒反應。
但是,在叔本華的倫理觀中提到人類行為的動機的其中一種是惡毒(希望別人痛苦),人類用禮貌和聰明來掩飾這一動機,所以背後的惡意中傷和謠言誹謗便相當常見。惡毒的兩大根源是嫉妒和幸災樂禍,嫉妒是與生俱來無法擺脫的卑劣人性,因為嫉妒的東西本應是受到敬佩和感動的。
所以,想要消除嫉妒,違背了基本人性,嫉妒是與生俱來的。但是,嫉妒真的只有負面的層面嗎?換一個角度思考,若我們承認人類是從動物發展而來,那麼我們可以說嫉妒是我們發展的原動力,讓我們有一個目標能夠追尋,進而越來越好。若是完全消除了嫉妒,那這個世界可不就變的很沒有活力了嗎?人們可能就會因此安於現狀,甚麼都不想做。因此,嫉妒可能是好的。
讓我們來看看尼采對於這個問題有精闢的分析:
l 坦白承認我們嫉妒
尼采發現嫉妒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我們通常被教導要對嫉妒有羞恥感。嫉妒是惡魔的化身,所以我們從不表現出來,以至於人們有時候特別真誠地說,他們不嫉妒任何人。
尼采堅持說這邏輯上根本不可能,特別是我們生活在現代世界(他把法國大革命之後定義為現代)。在尼采眼裡,大民主和舊封建貴族時代的結束為嫉妒產生了溫床。在封建時代,一個農奴絕不會嫉妒王子。但現在,所有人都和其他人比較,結果人們的野心和匱乏感攪在一起,無處可逃。
而這位哲學家堅稱,嫉妒沒錯,關鍵是我們怎麼應對它。能從嫉妒的危機中學習就很了不起。尼采認為嫉妒是令人疑惑但很重要的信號,它從深層的自我而來,告訴你真正想要什麼。讓我們嫉妒的東西都是我們真實可能性的一部分,但很危險的是我們否認擁有它們。我們應該仔細檢驗我們的嫉妒,把我們嫉妒的那些時刻寫下來,挨個仔細檢查以察覺出更好的自己是什麼樣。
我們不承認嫉妒,結果就會散發出怪味,尼采稱作“硫磺味”。痛苦在於嫉妒沒有被很好的理解。尼采並不是相信我們最終都會得償所願(他自己的生活已經教了他太多)。他只是堅持認為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們真正的潛力,英雄般的戰鬥去實現它,也只有這樣當我們為失敗而哀傷時才能坦率而有尊嚴。
尼采叫我們正面接受我們的嫉妒。嫉妒這樣的情緒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自我。當我依著本來的作法,想要擺脫這樣的情緒時,尼采說了,你只會越陷越深而已啊!
三、消除嫉妒
在上一節我的論點從發現自己的嫉妒>根除嫉妒>嫉妒不可根除>嫉妒共存榮。然而,我根本的想法是,一定有方法能徹底地去除嫉妒心。
在我的經驗裡,嫉妒並不向尼采說的那樣能夠察覺出甚麼是更好的自我,如果仔細觀察嫉妒發生的時機,會發現嫉妒確實是只會發生在特定領域的,那就是你正在努力的領域中。由嫉妒而生的更好的自我,其實只是一個更被他人稱讚的自我而已。世界總是有更高強的存在,然後嫉妒又起,不安復生,無限輪迴,永無止盡。尼采不是好的方式。
資料指出叔本華為本質論(不知是否可靠),他說嫉妒是劣根性,自有且無法消除,我同意自有,不同意無法消除。
基督教支持根除嫉妒之心,可想而知它的方法是親近上帝,要有愛,然而這樣的作法太狹隘了,而且喪失了自主性,我就不能靠著自己改變自我嗎?非得靠著什麼神?我支持能根除嫉妒心,但是要用別種方法。
想想如果應用蘇格拉底「關注自我,而不是關注自我的」的理論用在根除嫉妒上,會有甚麼影響呢?我想阿,「自我的」就好像是他人的肯定或讚賞,當我透過努力來獲得這些東西,就好像是蘇格拉底說的,我丟棄了自我,而專注在某種技藝上,某種取得注意的技藝上。這樣嫉妒的心態,其實跟想要賺大錢是沒有兩樣的。有些人有一種強迫症,總是想要賺到更多的錢,十分的不滿足,這其實跟嫉妒他人有更多的讚賞沒甚麼差別,都是想要獲得更多身外的某些東西。
因此,關注自我,恐怕是治療嫉妒本性的良方。專注在自我的雕塑,旁人的優秀表現就不會影響我的心緒了,試想練習足球,每天不斷的練習只是為了不斷提升球技,而不是為了學長的讚許。當自己對球的操控性不斷提升時,那種油然而生的成就感是誰也奪不走的,他人或許有更優秀的腳法,但那只會作為我的參考,因為那並不減損我的努力,不減損我不斷進步的事實。我想,把握住這樣的原則,嫉妒之心大概就會離我越來越遠了吧。
四、結論
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中提到,很多人以為人群是在一個階梯上爬行,不斷超越上頭的人便是人生的目的。然而作者人為人乃在同一個平面,每個人朝著自己的方向奔跑,或許看起來每個方向都有人站立在你面前,可是其實你們只是在同一個平面的不同位置而已。或許你可以為那個位置的人歡呼喝采,但是一定要記得你們的高度都是相同的,地位沒什麼不一樣,個人的努力只是讓你在平面上由一個位置移動到另一個位置,朝著你喜歡的方向移動了一點點。這樣的關注自己,曾經以為是自以為是,驕傲,現在發現,其實是給自己一點安全感,一點自信,一個脫離嫉妒的好方法。
FIN